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3-03-01 00:00
来源:本站

张祯,男,汉族,58岁,中共党员,永昌县勤奋绿洲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、永昌县清河敬老院院长。2015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“甘肃省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;2017年荣获甘肃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;2017年10月被甘肃省老龄委表彰为甘肃省“十佳敬老模范”等荣誉
村里人说,张祯是个大好人。好在那儿呢——
张祯致富不忘乡亲。他自从手里宽松些了之后,他那种与生俱来的,乐善好施的心性也便活了过来,尤其是见不得人的苦楚,见不得人的难肠,见不得人的可怜。他常和人说,都是乡里乡亲的,谁没有个大番小事呢。就这样,帮的人多了,办的事多了,人们就知道了他的为人与品性,也便更敬重与信任他了。
修路造桥,热衷于公益事业
为了解决多年来让社里人锥心叫苦的,数千米长的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腿泥”的烂肠路,他捐资数万元,用自家的好地兑换别家的边角地,发动社里人,修通了一条连接着村里镇里主干道路,极大的方便了社里人的出行。2004年始,作为流泉村村委会驻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而这变化几乎完全是因为张祯,不管是硬化广场、翻修舞台、搭建彩门,还是装路灯、修铺面、唱大戏、举办流泉村历史上第一次物资交流会,春节闹社火的一整套行头及其它硬件等等,全部是由张祯一人投资兴办的。还发起成立了流泉村老年文化娱乐班,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……后来,流泉村被全国命名为文明村。近几年变化更大,建起了“乡村记忆”的“清河农耕博物馆”,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,记住历史,记住乡愁。农村人实诚,他的想法很朴素,想的是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。村里人也很朴素,觉得能给村里人做成大事的人,不仅是个大能人,还是个大好人。
倾力慈善工作,以实际行动践行慈善
自从张祯的事业火起来,他的“穷亲戚”也多起来了。我们就说一个他的比较奇葩的“穷亲戚”——李天仁。这个人按当地人的说法,把日子过得孽障的很,倒灶的很。娶了个媳妇子不清醒,生了两个娃娃,日子过得人不人鬼不鬼的,让人揪心。但这个人偏偏就让心软良善的张祯遇上了。
那一年的秋天,流泉多雨,好在村里人的庄稼都赶得紧,都基本上颗粒归仓了。但是有一天,天刚放晴,邻村董家堡的一个叫李天仁的人,却来到“勤奋制造厂”找张祯,说是想买一台脱粒机。这让张祯很是有些纳闷,就问李天仁,咋现在才买脱粒机,你的粮食还没有进仓吗?李天仁几乎不敢看张祯,愁眉苦脸地嘟囔着什么,张祯并没有听明白多少,但却听明白了一句,张厂长你不知道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!张祯想,他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?听不明白,就干脆去看看吧。他向熟悉董家堡村的人打听李天仁的情况,得到的消息让他吃惊不已。村里人形容李天仁的日子是“住的像牛圈,睡的是半截土炕,吃的是露天粮。”张祯有些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困难的人。张祯打电话叫来了几个生产骨干,连夜为李天仁特别赶制了一台脱粒机。第二天一早,他就亲自驾车把刚造出来的机器送到了李天仁家。走进破败不堪的院子,看到眼前令人无法相信的惨境,他禁不住潸然泪下。他没想到在自己身边还有这样过日子的人,要不是亲眼看到,说什么他都不会相信……张祯想,他们是怎么过来的,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?他擦了把泪,默默地和同去的人一起将脱粒机卸下来,又掏出了身上的三百块钱,塞到了李天仁手里,临走时才对李天仁说,脱粒机让他先用着,快去收地里的粮食吧。那点钱不多,就留给娃娃交学费吧。以后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了再到厂里去找他。临出门时,他又叮嘱李天仁,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,但是自己要首先振作起来,要自信些,你不能总是过一种没有希望的生活。
从此以后,张祯就认下了这门穷“亲戚”,无论是酷夏还是严冬,在李天仁最是困难的时候,张祯总是能送去一份关爱与支持。而李天仁只要有人问起此事,总是重复着他已经给人说了无数遍的话,都说人穷亲戚难上门,可张厂长与自己无亲无故的,却比自己的哪门亲戚都来得勤。要不是张厂长,自己连活下去的念头都没有了,还说啥希望!
其实,在张祯内心,有一个更深的情结。他认为,流泉人都是自己的乡亲,像李天仁这样的人,又都是自己的乡邻,如果他们在他的带领下都能在好时光里,和自己一样过上好日子,那不是天大的好事!有一些很有“理论水平”的人说,张祯这样做当然是好事,但那只是救急不救穷的作法,“给人以鱼,不如给人以渔”。若是碰上那些连“渔”都不会也不愿的人,你那“鱼”也不过是让他吃了一顿饱饭而已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但张祯却又有自己的看法,给人以“渔”,当然是根本,但要是那人还无力去“渔”,又不会去“渔”的时候,你还不如先给他以“鱼”,让他恢复体力,然后再教他“渔”,这不是更根本一些吗!
尊老敬老,弘扬传统美德
张祯所在的清河地区,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达7300多人,不少子女不在身边,成了空巢老人,生活极为不便,仅“五保”老人就有200多人。张祯投资创办了 “公助民建”,占地45亩,建筑面积1.1万多平米的“清河敬老院”,不仅可以让老人的子女放心,让政府省心,还带动起了一个全新的产业,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村民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。
清河敬老院建起来了,入住的老人们也开始了一种全新舒适的晚年生活。张祯说起下一步的打算,准备后面有几亩地,分成小块,种些蔬菜,让有能力的老人自己种。办一个老人编织班,让有能力的老人编织些拖鞋、烟灰缸等物品,让他们有活干,也给他们一定的报酬。让老人不寂寞了,让他们在这里吃得好、住得好、玩得好、开心还有收入。
“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,群众是我永远的依托和后盾。只有办好大家共同受益的事情,自己的事业才有希望。”这是张祯经常说的一句话。从1985年退伍后创业,他就把慈善公益事业当做自己奋斗目标之一,坚持不懈。33年之际奉献爱心,他累计投资慈善公益事业近5000万元,现在每年仍为慈善公益事业投入100多万元,即使是背负债务也初心不改。2009年8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“全国优秀复原退伍军人”荣誉称号; 2014年11月荣获甘肃省最美“热心公益”家庭荣誉称号;2014年11月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;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2006年,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六社村民赠给张祯一块上书“永葆先进,心系民情”的匾额;2005年,流泉村十四社的群众赠给他上书“防沙固林、功在千秋”的匾额……为村民们办的件件好事,他们会永记心头。
